July 26, 2016

比海還深


  1. 調色調得比海還深⋯⋯
  2. 不是說小說家都會出賣身邊的每一個朋友嗎?良多每次回家左右搜括,某程度是導演本身的自嘲,也是對家人的道歉?也讓每次說家族故仔時總是被醜化的姊姊神氣地教訓他一次:「家族記憶不是屬於你一人的!」
  3. 一老一少演得真好。導演最會拍那些看起來很懂事的小孩。玩遊戲機時才一瞬流露出笑容。樹木希林一貫本色演出,本來就是個好玩的麻麻。難忘婆孫對話一幕:孫子話,如果有間大屋,爸爸媽媽麻麻和我,所有問題都好像可以解決。麻麻一下子眼眶濕了,看電影的人也跟著眼眶濕了。
  4. 鏡頭幾乎沒動過,好像把攝影機放一邊就開始演戲一樣。家人最親密的時光幾乎都在狹小的空間裏。實在沒有藉口窩居斗室拍不出好看的故事吧?想起甚有代表性的公屋潮文,為什麼我們的嘴臉總是比人臭呢?
  5. 安靜真是我們香港人最需要學習的一種生存狀態。如此一個市井故事,拍起來如此安靜平和。
  6. 這次不拍四季拍颱風。不知是否因為看過河瀨直美《第二扇窗》的真颱風,比較起來就顯得很弱。
  7. 真正有價值的不是一幅已完成的顯眼名畫(多數情況下不過是模仿甚麼的贋品),是一個不起眼、需要持續努力寫作的墨硯。你有成為自己想做的大人嗎?雖然不知不覺走到這路口,答案永不應是「沒有」,而是「還沒有」。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October 25, 2015

海街日記


  1. 是枝到底同佢阿爸有幾大仇口。次次死親都係阿爸,仲要仔女都唔恨個隻。不過毋須擔心,大叔自有極溫柔的解藥。
  2. 細節,細節。
    可能是改篇關係(或侯孝賢化?),大叔今次放低講故事,更專注攝影,或捕捉生命細碎,那些令人感到活著多好的美的瞬間。細節仍舊好看,有些特別意味深長:小妹從考慮到答應與電車開動的巧妙時機;母親拿出禮物的時機與花紙細節;加瀬亮不經意的一句「總覺得那裡不我待的地方」;然後結尾簡直是神來之筆,看著小鈴吹風扇一幕,就放心明白,這裡是真正的家了。可以自然地赤身露體的地方就只有自己的家啊!ToT
  3. 鎌倉,鎌倉。
    鎌倉好美。一個人都無的鎌倉好美。有一刻我嚮往海街生活:面朝大海,社區一家。從吃飯買球鞋到看病都是珍惜喜愛的鄰居。大概真實的鎌倉也相去甚遠,舉目都是遊客、遊客。無人的鎌倉,可能要搭紅van才去得到。
  4. 老天爺沒有考慮到的,就由我們來完成吧。但願能有這個能耐。
  5. 腦筋急轉彎之如果有港版:三姊妹邀請同父異母的妹妹同住——因為女生宿舍終於湊夠腳開枱,從此四人快樂地賭搏下去。

October 10, 2015

陽光小小姐


  1. 實在無法說明我有多愛這部電影。 看這部戲的pattern是:笑、喊、笑、喊、笑、最後喊到收唔到,而且喊的時候心裡一直在想:我在看甚麼鬼東西啊,可是,實在太感動啦... 
  2. 它的設定就像是一部浮誇版的是枝裕和電影。初看每個角色都好乞人憎。自本身問題多多又常無事生非。然後關鍵時刻卻非常溫柔。而且他們遇到的事都超黑仔的。
  3. 全家人的向心力落在細細妹身上。這蝴蝶眼鏡大肚dum妹妹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愛。 
  4. 公路電影竟然可以這麼溫馨。
  5. 它的另一好處不說教。它要表達的大道理,只用一段三分鐘的對話全部說完。
  6. 那些重要的事都是從電影裡學到的。
  7. 普魯斯特植入式廣告。可是我是不會看普魯斯特的!除非坐監、去左無人島、或天空出現兩個月亮,否則我是絕對不會看普魯斯特的!

March 19, 2015

CHAPPiE

  1. 唔小心睇左一套叫≪成人世界≫既電影。(台譯。無錯,係台譯。) 
  2. 穩陣的故事+流暢的battle=賞心悅目。 
  3. 美術大好。大量Gangster元素,同時又戲虐他們的膚淺。而那些gangster造型卻又令人不禁暗自讚嘆真的好型啊。 
  4. 演員Ninja和Yolandi由頭帶到落尾。這二人是演不出來的古怪,根本是做自己。後來search了一下,果然。二人是南非的band友(整個劇組都是是南非幫),戲裡名字是真的,紋身也是真的。聽聞lady gaga 到南非演出,請他們做嘉賓,二人拒絕不特止,還拍片串對方的牛肉衫,還演變成網上駡戰(囧)。 
  5. 炸掉MOOSE一幕精彩。聰明的Yolandi為甚麼願意跟著笨蛋Ninja, Ninja作為一不稱職「父親」的情義(以及其臨死都要耍帥),Chappie忠與奸的糾結,一下全講通了。 
  6. 這故事說的不就是philosophy of mind 之中的supervenience問題嘛。也就是說意識是不是一定要存在在肉體(腦神經)之中。啊好想讀書 …

March 5, 2015

解碼遊戲

  1. 唔。到底想點?整個故事事的重心是甚麼?看不出來。智力遊戲,不是。歷史戰爭,不是。天才的感情世界,也不是。似乎純粹是一傳記。
  2. 說是傳記也不是。評論指電影歪曲歷史,一看果然,創作度幾近武俠小說級數。
  3. 創作沒關係。重心是問題。片中有兩處值得(但沒有)好好發揮,一是歧視女性與歧視性向的類比,令男女主角同樣無法發揮所長;二是圖靈純粹數理邏輯的解碼工作和官員上司擅長把握人心與欺騙,同樣子是解迷,技巧卻完全不同。光是抓緊這個主題已經足夠發展成過癮的鬥智類型片。
  4. 轉折不足是整部電影的硬傷。從一開始,圖靈似乎就已經掌握了解迷的方法。天,他連迷碼機也沒碰過咧。他僅有的挫折是一群豬隊友老是拖他後腿。此片的tagline是「平凡的人可能人所不能」,諷刺地,全篇只見一群笨蛋和一個美女追著一顆閃耀的星跑來跑去。他的所謂專家級夥伴連明白他的設計的資格也沒有。(何苦做crossword puzzle做得咁辛苦呢。)
  5. 最最最大問題是,電影毫無意欲讓觀眾知道圖靈在幹甚麼。〈解〉的敍事核心完完全全在於二戰後期那一段歷史,故此它不能像早前霍金傳一樣省卻主角創建的理論。編劇和圖靈一樣,都覺得解釋太麻煩了,可是解釋是你的工作啊編劇大人。
  6. 由於解釋太麻煩,又不能漏掉,結果〈解〉描寫的只是一部巨大的魔術盒子。企圖用圖靈機理論來蒙混過關、誇大其辭(解決所有問題的機器有點曲解原義),事實上當年解真正解碼的機器是利用迷碼機自身特性製作,與圖靈機的關係甚微。
  7. 其實解釋不麻煩,至少比解釋霍金的理論完全來得容易。至少我覺得是一部電影之內能完成的事。詳細做法請參考著名的科普作品家simon singh 的〈碼書〉。天才是不怕被人理解的。
  8. 要看怪咖我情願看Sherlock。
  9. 拜託,我們今天的科技已被神話化太多。病毒、臭蟲、千年蟲、人工智能etc. 我們需要少點科幻,多點科普。
  10. 對白偶有佳作,例如這個:http://goo.gl/MJtMb8
    對白大概是編劇的強項。他本人亦曾在訪問中講過他每一次都是從角色獨白開始創作,甚至連故事都沒有就拿著獨白四處走去跟人pitch了。

March 12, 2014

琳達!琳達!

數我最喜愛的十大電影之首,無疑是楊德昌的《一一》,而且想不到面書上有不少朋友亦經常懷舊這部神片。但打開光影行李箱,我更想推介一部新生代電影:《琳達!琳達!》。

楊德昌、侯孝賢、宮崎駿等名導雖然都是我喜愛的storyteller,但他們的故事對我來說總是一種陌生的國度,溫順善良的人在貧窮動蕩的逆境中努力求存,「風起了,唯有努力生存。」好看得來理所當然的正氣。但我們這一代人從來不是這樣的,或只是說,至少有些人不是這樣吧。校園是個大農場,農場裡面有不同的動物,有教師寵物、有耀眼的體育明星、有愛烹餁的男生,有許多合群投入的同學;也有拍片的傻仔(導演自己的寫照)、沒有朋友的新移民、學園祭會在天台上享受寧靜的結他高手,還有泡在游泳池的火爆女生。這些離羣落索的人各有不肖參與的世界,活在自己的小宇宙,沒有一個可溝通的人,思考著自己是否太古怪,自己又有沒有能耐走出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甚或,其實這一切校園生活(你知一定都是柴娃娃的)根本有無意義?

《琳達!琳達!》說的就是這些人的故事。四個夾band的女生為一年一度的高中學園祭演出努力練習,非常青春熱血的題材,導演山下敦弘拍起來卻不落俗套。女生玩band又如何?技術欠佳又如何?從零開始又如何?沒有人欣賞又如何?在少人走的道路上遇上一些結伴向前行的伙伴,全情投入一件就算柴娃娃的事情,下大雨了也不要輕易放棄,不要把小日子當作虛無,自在地走自己的路,或許這就叫成長。或許是理所當然的道理,但對有些人來說並不是一開始就就理所當然。至於結果反而不那麼重要了,當音樂響起,鏡頭映照著的是大雨下的校園一角、微銹的儲物箱和垃圾堆。

「想像溝鼠那樣不漂亮,因為照片照不出原有的美…Linda Linda! Linda Linda Lindaaa!」

August 26, 2011

現代約伯記

因為《生命樹》,我竟然翻起家中塵封的聖經,花一早上慢慢把約伯記讀完。對於一個傾向無神論的人而言,自發地閱讀聖經不算是一件很尋常的事。而這部相當宗教性的電影來到香港上映,想當然脫離本土經驗,起碼認識的看過這齣戲的每一位朋友都說有觀眾悶到中途離場。而讚賞它的朋友總是把它理解為描寫父子情與追憶童年往事,上帝的不過是充滿美國小鎮風情的佈景板。另一方面本土教會卻不見得像平常那樣鼓勵教友入場觀賞這部拍得非常美麗的宗教電影。但我們真的可以完全不理會它的宗教主題來理解這部電影嗎?思考這個宗教主題是教徒的專利嗎?這個宗教主題與我們香港人又真的距離有那麼遠嗎?重溫《約伯記》沒有把我變成基督徒,但成為了我在聖經中第一次得到的啟示。

小時候就讀教會學校,說是重溫一遍聖經並不為過。還記得小學一年級背的第一句金句是「罪的公價乃是死」。聖經課老師給我們講伊甸園的故事:阿當和夏娃是我們的祖先。有一天,一條蛇引誘他們吃了樹上的果子,獲得了分辨善惡的能力,忽然發覺彼此都赤裸。上帝震怒,將他們永久逐出樂園,展開了人類世世代代的悲慘生活。小學雞聽得張口結舌,顯然不很信服,但又說不出反駁的道理來。這情景大概是不少香港學生的集體回憶。當然後來也有不少同學信了教,基督教天主教今天能在香港落地生根,絕對是數十年來努力辦學的成果。而後來我也學會了駁嘴,阿當夏娃犯了甚麼罪?分辨善惡若是罪,我們讀書到底在幹甚麼?

但學懂駁嘴不等如學懂了如何解開困惑。電影中的Jack總是用一臉狐疑又帶點憂鬱的眼神觀察身邊各種無法解釋的事物:壞蛋、富人、窮人、嬰孩、逝者、滿身傷痕的小狗、走路東歪西倒的殘障人、調戲女仕應的父親……自小被教導要做乖小孩,因世界有因果善報。但事實是幸福不見得只落在善人頭上,惡運也不見得只懲罰壞人。期望與現實之間有太大落差,也只得張口結舌,無語問蒼天,只能拍打街上垃圾筒來發洩不安。你若試過這感受便自會明白。

上帝,祢為何要懲罰好人?《生命樹》整部電影其實都是圍繞著這一個問題打轉。純粹為駁嘴的話當然可以搬出哲學上有名的「三全」論證反證神不存在。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祂便不會容許世界有災難發生。但世界無處沒有災難,換言之,一是也許上帝沒有能力阻止災難,一是也許上帝不知道有災難,一是也許上帝故意不阻止災難。結論是,沒有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終於不再張口結舌,但駁倒了上帝又如何?沒有上帝問題仍在這裡:好人無好報的話,我還要不要做好人?

在這個意義底下,教徒和非教徒面對的是同一個人生處境的問題,沒有純粹屬於基督徒的問題,也沒有只有基督徒適用的答案。差點沒當上哈佛哲學系博士的導演馬力克(Terrence Malick)固然明白這一點,但也不妨回到聖經尋找答案。《約伯記》大概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要早質問上帝為何要懲罰好人。約伯是個義人,非常正直、敬畏上帝,是上帝最喜愛的僕人。上帝也看顧他,使他富甲一方,而且子孫繁盛。然而一切從上帝與魔鬼的一場打賭開始改變了。為了測試約伯的忠誠,上帝讓魔鬼把約伯的子女殺光,又讓約伯害病,令他非常痛苦。起初約伯仍不肯就犯,忍受了七天七夜,他終於開口抱怨上帝,怨上帝為甚麼要讓他出生,又為甚麼不讓他死掉。陪伴著約伯的三個鄰居雖然同情約伯,但聽到有人侮辱上帝,當然奮身護教,於是他們展開了一場冗長的辯論。

三位鄰居異口同聲說,上帝毫無疑問是公義的,如今上帝懲罰約伯,一定是約伯暗中做了壞事。不然,一定是約伯的家族中有人做了壞事牽連他。再不然,上帝也許為了管教約伯才降災到他身上,約伯還應該感恩呢!上帝不正正就是在懲罰約伯的信仰不夠堅定嗎?約伯自知自己沒有做壞事,是上帝在對他開玩笑。況且世界上那麼多窮人、不幸的人,他們都無辜,上帝也沒有伸手拯救他們。這三位鄰居都知道他為人如何,竟然為了為上帝辯護說出這些瞎了眼睛的話,使約伯非常氣結,要與上帝辯論。眼見四人爭持不下,上帝終於化成一陣旋風來到他們面前,回應約伯的質問。

上帝怎麼說呢?祂至少不會告訴你這一切都是場惡作劇吧?祂用整整三個章節述說宇宙萬物,日月星辰、高山河流、蕞林沙漠、樹上飛鳥、地上百獸、海裡游魚,反問約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裏呢?」這答案著實來得有點無厘頭,上帝創造世界難道就表示祂有權愛怎樣便怎樣地對待祂創造的事物嗎?難怪觀眾們受不了《生命樹》中間一段莫明奇妙的「國家地理頻道」。話說回來電影反反覆覆不斷地拷問了上帝兩個小時,結尾也就突然莫明奇妙地想通了,走出喪子之痛。是屈服於創造者的肆意妄為嗎?若是這樣,馬力克導演大概也不會拍一部這樣的電影。而答案,其實早已包含在優雅的宇宙之中,當約伯、Jack的父親和長大成人的Jack從事業的成敗中抽離開來,注意到連花草樹木都是多麼的神奇,都是上帝的恩賜,能活著就該感到無比感動。在浩瀚的宇宙,無情與厄運不過是過眼雲煙。上帝原來是個泛神論者,更可以是達爾文主義者(你有見過福音電影裡有宇宙大爆炸和恐龍出現嗎?)。

上帝相信泛神論,有趣有趣。令人更驚喜的是馬力克對《約伯記》的推演。對,世界真奇妙,這道理我們都明白,照計我們自然會時常感恩,但為甚麼總是忘記?就好像Jack的父親,失業後才突然醒覺家人才是最重要,幾個鏡頭後,一家人已經收拾好細軟要搬離小鎮,Jack的父親還是一如既往呼喝搬行李上車的兒子。一秒感動之後,一切又回復正常,好像甚麼都沒有發生。父親的確是錯了,不值得兒子尊敬。但或許我們一開始就問錯問題。我們總是依附一種人文觀念,任何事都要分辨對與錯,壞蛋應該下地獄,好人才值得上天堂。但自然世界有這種應得嗎?

馬力克(也就是Jack)說,是母親和弟弟令他學會了愛,明白為何要做一個好人。兄弟情是電影中最動人的一段。Jack用氣槍射傷弟弟的手指之後,心生後悔,拿棍子打算讓弟弟也打他幾下扯平。論公正,弟弟當然可以盡情報仇,但他只是作狀揮舞了棍子幾下,沒有打下去。愛讓他無條件地原諒了Jack,也無條件地繼續信任Jack。做好人,不是因為有好報,而是因為有愛。

電影的名字來自創世紀,阿當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就是為了永遠禁止他們吃到通往永生的生命樹。原來分辨善惡才是人類最大的詛咒。我們沒辦法不分事非對錯地生活,尤其在現今高度現代化的社會裡,事非太多,愛太少,這也許就是Jack在辦公大樓裡一臉茫然的原因。答案雖然不完滿,但是Nice shot好波。在《約伯記》的結局中,約伯終於拜服了神的大智慧,而上帝亦很欣賞他對生命和信仰的認真態度,治好了約伯的病,並賜他長壽和如向日葵一樣繁盛的子孫。另外,神也懲罰了奮力護教的三位鄰居,稱他們是「是編造謊言的、都是無用的醫生」。 這三位可憐的反面教材,實在值得宗教課的老師們、熱心傳教的教友和言論出位的教會牧師們借鑒。